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协会动态
荐书 | 晓庄:我拍长江七十年
来源:江苏省摄影家协会   2023年12月28日17:31
从大桥到大坝,从田野到城市,长江承载了中国大地上一代代人的奋斗与拼搏。这部精心编织的摄影集将摄影家晓庄70年的执着、坚守、沉淀定格其中,为读者呈现了长江两岸的巨大变迁。

《我拍长江七十年:晓庄摄影集1952—2022》

作者:晓庄、姚乐、干有成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从大桥到大坝,从田野到城市,长江承载了中国大地上一代代人的奋斗与拼搏。这部精心编织的摄影集将摄影家晓庄70年的执着、坚守、沉淀定格其中,为读者呈现了长江两岸的巨大变迁。

在这部摄影集中,我们可以聆听一位女性摄影记者的心声。她把摄影视为生命的恩赐,岁月流逝,但她的执着未曾减退。70年的拍摄,精选出的300多幅照片,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瞬间,也是晓庄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

在这部摄影集中,我们可以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丰富多彩的照片,展示了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迁。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文化到军事,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是中国崛起活生生的记录。

在这部摄影集中,我们能够感受摄影的力量。长江两岸的城市、农村、人民、风土人情,在晓庄的镜头下充满生机。全书采用艺术纸,充分还原历史影像的质感,突出了老照片的独特魅力;全书采用锁线装订工艺,确保大尺寸照片可以平整展开,呈现细节清晰、画面宏大的视觉盛宴。

《我拍长江七十年》是一本关于中国、关于时代、关于摄影的不可多得之作,是新闻报道、摄影艺术、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以照片为窗口,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清晰、更为丰富的现代中国历史画卷。

1952年 南京市中山码头 晓庄 摄

1953年 庆祝长江2002轮船首次开航 晓庄 摄

影像的回声——读晓庄老师作品所感

闻丹青原《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著名摄影评论家

最初认识晓庄老师是20世纪80年代我进入《中国摄影》杂志社以后,那时中国社会刚刚活跃起来,摄影媒体从五六十年代仅有《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两家,一下子出现好几份报纸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办的《光与影》赫然名列其中。

那时饥饿多年的肚子刚刚填饱,对精神食粮的渴求用“欲壑难填”四个字来形容绝不为过。那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笼罩之下,随着土地承包政策让农村活跃起来,城市各行各业也都在摸索“计划”之外河里的石头。那时摄影媒体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发掘好照片、好文章当然全力以赴,杂志相互之间其乐融融,还做过几次摄影媒体间的联谊活动,计划轮流坐庄每年继续,但浅尝辄止未能如愿。那些年晓庄老师如来北京一定会到我们编辑部来坐坐,“晓庄”这个名字容易记忆,但面对前辈岂敢以“小”相称,所以从来都称晓庄老师。她性格爽快、做事麻利,是一方摄影杂志的巾帼掌舵者,我们杂志老主编袁毅平提起她赞不绝口,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和各部门同志对她也是赞誉有加。

2000年以后,晓庄老师连续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两次展览让我叹服,面对巨幅大照片,面对过往的时光,纪录的功用彰显。近年来时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晓庄老师的作品,而且多是摄影圈之外的媒体,可见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小圈子关起门来常常是玩儿摄影,进入社会领域的影像才真正发挥作用。

晓庄老师几十年兢兢业业地拍照,努力完成每一次任务。《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的经历,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成就了她照片的地域特色,使其照片成为江苏地区影像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坚持不懈拍摄,她把地域局限性变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推而演之,“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历史”亦无大错,于是“影像”与“历史”合二而一形成一个词语“历史影像”。晓庄老师昨天的照片映射出江苏大地过往的岁月。

摄影的纪录性毋庸置疑,而面对一幅幅记录沧桑岁月的老照片和面对一幅新近不久拍摄的影像,人们的审美心理感受完全不同,老照片或带人进入历史的思考,或引发观者的怀旧思绪。当你看到百多年前的晚清影像,它会把你在书中读过的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比影视剧更具真实感;当你看到几十年前的影像,那装束,那神态,那环境,会勾起亲历者往日记忆,即便是年轻人,也会进入熟悉又陌生的情境。

看这一幅1958年的场景:雄赳赳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列队持枪整齐前行,白衬衣、蓝裤子、白袜子,脚穿扣袢黑色浅口布鞋,有梳两条小辫,有留运动员短发,脚踢正步,面孔严肃,青春的面容上洋溢着时代气息,目光整齐向检阅台行注目礼,接受“1958 年南京市工业高产运动誓师大会”的检阅(302-303页)。屈指算来年轻的姑娘们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感慨怀旧的同时,我不禁在想:这时发生了什么?她们经历了什么?天上的白云飘忽而过,地上整齐的脚步声留下了什么?

如果说老照片常常引发怀旧思绪,新影像则常常引发比较冲动。新旧照片对比着看,更显出摄影的魔力。晓庄老师于2021年春天拍摄的照片,也是一群女性,几十年过去,恍然换了人间,初春时节乍暖乍寒,服装不再整齐划一,红妆彩妆缤纷艳丽,烫发染发造型各异,玩自拍时她们的目光已经完全关注手机屏幕中的自己(222-223页)。照片上两代人的异同,正是时代变迁的写照。一幅“历史影像”,它直白呈现画面上的景象,往日时光的陈年包浆让人心情回荡,引发怀旧之情,它常常触动你思考,对你诉说它侧面或背面的故事。晓庄老师作品的感染力正在这里,她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在简短的图片说明中坦言拍摄的实情实景,没有浮夸的形容词,也没有事后诸葛亮式的炫耀。她曾说:不要把我拔得太高,也不必追问我当时的道德立场和动机。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会有超乎他人的清醒认识。我当时只是新华日报社的一名年轻记者,热爱拍摄,听见锣鼓声就会往外跑。说得多好呀!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历史影像”不仅能够图证历史,历史的情景也制约着它的作者,在个人行为绝对服从集体意志的时代,作为在那个时代享有优势的摄影记者,只能是顺应潮流的弄潮儿。晓庄老师如实地告知,当初她没有今天人们所谓的清醒认识,只是本本分分地工作。回看这些照片,她没有沉浸在当年的“优势”之中志得意满,而是客观对待“历史”“影像”和“时代”的演变。一位耄耋老人,回首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成果,坦承自己当年的拍摄心理和过程,能够如此清醒地认识自己,不仅令人钦佩,更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好照片自有它不灭的生命力,它加载着时代的信息,向后人讲述那过去的故事,这故事时时提醒人们,就像《以革命的名义》台词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晓庄老师不仅利用电脑写文章、用微信发图文,还能从头到尾完成扫描底片、编辑、存储等一系列图片处理环节,这在老一代摄影家中,尤其是在老一代女摄影家中可谓凤毛麟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晓庄老师的写照。看资料得知她已经九旬高龄,这是一个吉祥的数字,祝晓庄老师健康长寿,为历史留下更多扎扎实实的图证。

1954年 常熟浒浦港黄花鱼讯 晓庄 摄

1956年 长江白帆 晓庄 摄

1958年 镇江港口运木排 晓庄 摄

1962年 靖江县越江公社女知青喜晒丰收棉 晓庄 摄

1967年 南京铁路轮渡 晓庄 摄

1968年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晓庄 摄

1972年 南通至南京轮船上的旅客 晓庄 摄

1982年 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进城 晓庄 摄

1984年 常熟碧溪镇家庭副业绣花边 晓庄 摄

1984年 张家港 晓庄 摄

"我很荣幸,也很骄傲,能用相机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反映长江两岸旧貌换新颜的伟大进程。能给后人留下点记忆,给时代留下点历史,是我作为一名老摄影记者,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作者晓庄

"

《我拍长江七十年》从摄影家晓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累积的一万多幅照片中精选了300多幅,汇成以长江为主题的画册。每一幅照片都有着干净的画面、别致的结构和完美的视角,配以历史学人的文字介绍,涉及1952年以来江苏段长江治理与生态景观、城市与工业、乡村与农业、文化和艺术、时代浪潮变迁等,深度关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江沿线方方面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呈现这片江域之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作者简介

摄影家晓庄 刘宁 摄晓庄,浙江奉化人,1933年生。新中国第一批女摄影记者。1949年3月加入了四明山区的浙东游击队金萧支队。1950年3月在解放军麓水报社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52年9月转业至新华日报社任摄影记者。1970年1月下放至南通,先后在南通日报社和南通市文化局工作。1980年3月调至江苏人民出版社,筹办全国性摄影刊物《光与影》并任主编。1994年3月离休。现为江苏省摄影家协会顾问。曾任第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87年,获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工作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5年,《中国三峡》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被纽约摄影学会授予“荣誉高级会士”头衔。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杯”。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09年9月,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荣誉证书。2022年,获yh533388银河艺大奖·第四届摄影奖“终身成就摄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被收录于法国Textuel出版社法文版及英国Thames&Hudson出版社英文版《女性摄影师的世界史》。干有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部主任,长期从事江苏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姚乐,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江苏文化史、政区史研究。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