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533388银河 主办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研讨会在宁举行
来源:无锡文艺界   2024年01月03日16:37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研讨会近日在宁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钟山》杂志、译林出版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今年也恰是夏坚勇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研讨会期间还特别向夏坚勇先生颁赠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表示祝贺。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研讨会近日在宁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钟山》杂志、译林出版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今年也恰是夏坚勇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研讨会期间还特别向夏坚勇先生颁赠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表示祝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来自省内外的著名评论家丁帆、李舫、谢有顺、王尧、范培松、郜元宝、黄发有、贺仲明、张学昕、何平、张光芒、何同彬、王彬彬(以现场发言次序为序)等就夏坚勇创作的历程和风格、历史散文的写作以及如何对历史进行创造性转化等话题了深入而充分的研讨。研讨会由贾梦玮主持。

郑焱在致辞中向创作五十年的夏坚勇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他称赞说“宋史三部曲”是夏坚勇集文学功底与历史洞见于一身的杰作,其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邃的思想探索和精致的文学表达,实现了文学可读性和艺术观赏性的统一,诠释并传承了时代精神,提供了历史大散文创作的新范式。他期待有更多优秀的作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文学的新境界,为江苏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

葛庆文介绍了“宋史三部曲”的出版情况,他说作品一经问世间便备受业界、出版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获得了很多的大奖,并取得了很好的销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他表示译林出版社的目标和口号是把原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出版有世界水平的原创文学,起到沟通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夏老师的“宋史三部曲”版权就会输入非华语国家,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

2023年4月,译林出版社合璧出版了“宋史三部曲”(《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这套书的出版在夏坚勇的创作生涯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年也恰是夏坚勇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为此,《钟山》杂志特别制作了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表示祝贺。

△研讨会期间,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一起向夏坚勇颁赠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

文坛多面手,风义久弥坚。

度夏七旬外,成名五十年。

酒边谈宋史,江畔撰鸿篇。

馀勇犹能奋,朝花晚愈妍。

“宋史三部曲”三部作品(《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均首发于《钟山》,在《钟山》主编贾梦玮的促成下得以合璧出版。贾梦玮指出,“宋史三部曲”实现了文学的理想,把人落实在历史当中,作品写出了帝王将相人性的一面,也写了普通小人物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他说,历史散文的大部分书写其实没有“我”,尽管历史事件、人物交代很清楚,但多是讲故事,精神贫弱,留不下作者太多的印记。而“宋史三部曲”,确实打上了夏老师真正的印记。

《钟山》主编贾梦玮

△研讨会现场

现场发言概要

△丁帆

之前在朱自清散文奖的颁奖典礼上,我跟夏坚勇在一起,听他感慨自己从写出《湮没的辉煌》到创作“宋史三部曲”已经三十年了。我同他谈了一个评论思路,回去以后把它写成文章,很快《文艺报》就发出了,今天我就不多说了,想说的都在《文艺报》这篇文章里※。祝贺夏坚勇拿到奖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灿烂的笑容。

※ 详情请见丁帆的《让死的史料活起来,是文学作品的最高目标》一文,发表于《文艺报》2023年12月20日。文章链接如下,可复制到浏览器打开阅读:

https://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312/20/content72903.html

△吴义勤

在读完完整的“三部曲”之后有三个方面强烈的印象:

第一是历史还原的能力。虽然“三部曲”是文学作品,但是“三部曲”充满了对历史本身的真知灼见,有很多新的历史的认知。文章将历史人物与平民百姓相结合,历史的大事件与日常的生活细节相结合,历史人物有温度、人性、情感、个性,从既定的概念化印象,符号化的标签和固定历史记忆中解放了出来,有了有血有肉的生长性和纠结矛盾的复杂性,摒弃了简单的道德判断,人物有他人性的逻辑,行为的逻辑,性格的逻辑,把原先被历史尘埃所遮蔽的部分,有意识地挖掘出来。

第二是强烈的主体在场性。“宋史三部曲”中夏坚勇个人主体的痕迹非常强烈,他从来不回避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判,不回避阐释自己的价值观,不回避表达人文精神和人文思考。因此,虽然是写历史,但是更多感到他是在跟历史进行一种对话。

第三是对散文艺术文体方面的探索和启示。“宋史三部曲”是一种“正典”的写法,文学正道的写法,体现了传统文学的魅力。他的文体上有很多的探索,解决的历史的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叙事上,宋史三部曲”之所以文学性强,主要是有很多小说的写法,补充了很多历史的细节、心理、抒情、修辞、戏剧、悬念等等,使整个散文非常好看,文体充满活泼,语言很漂亮,很有个性,嬉笑怒骂很放得开,以一种更自由的创作,释放了散文的文体压力。

△阎晶明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在夏坚勇的身上可以看出很多我们今天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够做到和达到,但是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作家做不到的一种追求,一种执着,一种坚守和境界。他从报纸的副刊发表一篇小文章开始,一路写了二十多年,获得了最高的文学荣誉,但是获得这项荣誉之后,这二十多年仍然是一心一意坚持创作,又拿出很多重要的作品,今天的“宋史三部曲”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精益求精,特别是专注于创作本身的精神。

历史散文的分寸、态度、姿态是很难拿捏的,读者对它的要求很严苛。最好的历史散文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是高度的概括,但是他确实表达很重要的观点是这种历史题材的散文,或者是历史散文最重要的是在两个点上要做到,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诗。史要有史家的眼光,还要有它的学识,而且要有史家的态度,对历史人文的评价,对历史朝代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把握等等,那确实需要你有很高的史家的素养。同时,因为你是文学,所以你必须要有诗人的态度,要有诗意的表达能力,还要体现文学本身的魅力。

站在今天如何去看待历史。“宋史三部曲”给我们所提供的价值应该是多方位的,非常值得珍视。三部作品,我个人认为在评价、宣介方面,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讨结合起来,可以对作品阐释提供更丰富的话题和更广阔的空间。

△李舫

“宋史三部曲”首先是对宋代历史的致敬,有宋一代是中国历史和文化辉煌的时代,夏老师这三部作品其实是对有宋一代大的历史的总结。同时文学创作跟历史不一样,不仅要找到历史的资料,而且要在里面描摹文学书写可能性,夏老师是在占有最大可能资料上创造了自己的大历史观。

第二个成绩是他的价值观,就是历史文学创作的价值观。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书写历朝历代,回溯历史,历史的创作都是对今天的判断。夏老师的治史都是在治未来和治当下,提供今天的判断。

第三,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在读这三部书中一边读一边学习,学习它的语言和布局、结构。夏老师一直沿着自己的写作的思路在走,不被历史人物带偏,这是非常难得的,他自己有非常坚持的创作观和表达观,要写什么他自己很清晰。他的创作中有很多留白,特别是每一个章节的结尾,其实他的故事讲完了,但是思考没有结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个至高的境界。

△谢有顺

读完之后我倒没有特别去讲文学,我觉得史观是写好这本书的基础。历史学界有唐宋变革论,这个变革我带来了很多的变化,通过“宋史三部曲”,我觉得它还是围绕这个大的变化来写的,特别是所谓的“士”政治地位的变化,宋以后,其实士才从平民中来。夏老师的书里面写到文人集团的时候,我觉得他把这一块儿写出来了,我个人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老百姓进入士这个群体之后,它不单有传统道德主体和文化主体,它其实有政治的主体。我觉得他就使得这样文人的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饱满。这个是我觉得第一个给我很深的印象。

第二,宋是所谓的文官统治,但夏坚勇老师也写到王权。一方面看到文人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大量写到了宋代这种王权的独裁,包括异质力量的消弥和废驰之后,与文人获得的所谓自由相对比。这个对比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

另外夏老师作品里面有很多从个人的叙事,个人角度的议论,尤其是在一些叙事的转折处,在细微处的议论体现出作家的眼光。一些特殊的切入点,包括特殊的时间点,其实他就是对这样的转折处有独特的感悟、看法、洞见,并且把这个看法、洞见贯穿他的叙事当中,尤其是他抑制了自己个人意见的泛滥。他这样一个视角,转折处的切入方式,我觉得也是这三部作品极大的特点。

△王尧

“宋史三部曲”如果按照传统文史哲分的话,它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史学著作,我们未必一定要把它清晰界定为究竟是文学还是史学。关于这本书有几点感想:

第一,夏老师当然是一个文学家,他有情怀,有想象,有没有想象是文学家区别于史学家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散文也看成是散文的话,散文能不能搞虚构?我们当然认为散文是不能搞虚构,特别是历史散文。但是想象与真实是不冲突的,就是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对某些细节、心理的东西做想象,在这一点夏老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既是史,也是诗,想象在里面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宋史三部曲”实际上是倒着写的,先是南宋,整个三本书是往前来写的,是由南宋到北宋的。这有一个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来讨论的。以时间作为方法来写历史,写文学史,写作品。这个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比较流行,包括文学史的写法有这样的。我觉得夏老师他有自己的创造,他把以时间作为方法,这里面他知道怎么布局,怎么来选横截面等等。他三个选得非常好,我个人觉得以时间作为叙事的方法,在夏坚勇的三本书里面有成熟的发展。

第三,关于叙述能力。因为如果讲历史是一种叙事的话,那语言非常重要。在夏老师的三部曲里面有多种语言形态,叙述和描写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言,它有很多的议论,它有话本的特点,所以它为什么会反讽、幽默。他语言的特点是既有诗,也有散文,也有小说,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史学,跨学科给我们的启发比单一学科讨论的问题更为丰富。

△范培松

夏坚勇在我看来是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不沉默,因为他有散文。夏坚勇小说写得很好,报告文学很精彩,剧本也精彩,可以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他独爱散文,痴迷散文,因为散文可以安放他那坚实而勇敢的灵魂。

夏坚勇的散文以写历史为主,他还是喜欢写历史的。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创作的惯性,抓住某个历史事实或者人物,在他艺术创作力的驱使下,通过再现的历史画面和当今现实融汇在一起,借“史”还魂。可以说他再现历史,也更可以说他创造了历史。这种创造借助的是丰富想象。照理,写历史是非常拒绝想象。但是夏坚勇给我们出了难题,读者对他的三部史,包括以前的,就是喜欢他的想象。尤其是对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心理的想象和对文人官僚生态的想象,可以说令人叫绝。这种想象我们不会拒绝,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从读者心理考察,因为夏坚勇把历史拉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的是现实的风景。

夏坚勇的贡献在于把历史最大的现代化,历史要不要现代化?历史能不能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还是不是历史?夏坚勇的创作回答了这些问题,他的借“史”还魂就使我想起鲁迅的“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夏坚勇的散文是站着的,是有骨头的。他的散文不是统一口径之作,你不要想在他那里得到什么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历史来读。

夏坚勇的“宋史三部曲”有一个共同的魂,那就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鲁迅发明了“壕堑战”,夏坚勇发明了借“史”还魂。他执拗地反封建主义的专制,就是要把他的散文作为一面镜子。所以夏坚勇的散文是一种历史的大格局,我喜欢夏坚勇的历史,这个散文是非常讲究气。虽然他已经古稀之年,但是仍有金戈铁马之气,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气虽然是不可捉摸,但是它渗透在文中的生命。它源于情,因为夏坚勇对封建和封建主义的专制势不两立,而且这个情,这个魂是一以贯之。有气有情也要有艺术,这是夏坚勇独有的地方,他的散文真正做到了苏东坡的随物赋形。

△郜元宝

我想讲两点读的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我读夏老师书,我们看到他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宋代的文坛,对宋代的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用了很多笔墨,确实很繁华。可是一个很大反差和对照,就是以官家这个视角来展开的高层的政治,所奉行的守内虚外,这样一种宫廷自上而下的一种钳制,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它的结果主要的是军事上失利,还是在整个的精神生活领域对全社会、全民族形成一种极大的钳制和压抑?这一点我读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说把积贫积弱跟所谓的造乎其极这两个判断怎么联系起来。如果到了繁盛的极点了,它怎么会积贫积弱呢?这确实是夏老师这个书给我们对宋代的历史一个很大的启发。

第二个读的时候特别的想法是什么,夏坚勇的三部曲理想的读者是谁?有两类读者,一类是熟悉宋代历史的读者,他可以有一个更清楚的历史的参照,看到你这个写法到底在哪些方面强化了,哪些方面弱化了。但是这类读者不常有。更多的读者是对于历史少有所知,或者是残缺不全的人。这一类读者读这样的实际上是更有挑战性的。

假如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在读这样书的时候不是说完全没有资格,他完全可以通过后世对今世今代的一些生活常识和其他的一些知识把它弥补进来来读,就看这个作者怎样的从无到有的建构一个宋代历史的图画。在这个图画中他能够得到怎样的来自历史的教训,历史的启发。我觉得后者恐怕更多的读者是属于这个类型的。所以面对这个类型,我觉得历史大散文,或者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书写,它应该怎么样?首先你不必在大是大非上,基本的史实上跟历史学家一样去求真。所以说夏老师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学家的基础上来进行历史散文化的书写。另外,我们一直讲想象力。想象力这个词很暧昧,很好的想象也叫想象力,胡思乱想也叫想象力。我们中国人看文章一般是说这个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这个跟想象力没有关系的。一个人思想很活跃,见识很广博,他写出来的东西不会被拘束。我更愿意在这个地方讲夏坚勇写作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不受拘束。鲁迅的历史散文无非就是这个方面。夏老师举了很多例子,有好多从宋代历史一下子跳跃到后来的现实里去,使人感觉到跳跃不是那么突兀,因为它是从历史本身来的,很多历史,很多事情它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过,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没有改变过,世界人类历史有很多方面都没有转变的影子,有其普遍性和共通性。历史书写能抓住普遍性、共通性,同时把我们绘声绘色带到如亲临现场。这是我应对第二读者而有的历史书写品格的一种新的认识。

△黄发有

“宋史三部曲”有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立体地呈现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在夏坚勇笔下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人生,而不是枯燥事件的堆积。

夏老师的“宋史三部曲”让我想到新历史主义,它揭示了历史当中被遮蔽的那些层面,文学跟历史文本彼此开放,相互印证,双向阐发,其实就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的那样一种写法,重点思考的是文学跟人生,文学跟历史的关系,将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

夏老师用史实来贯通过往于当下,将大历史和小历史,正史和野史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新的认识,传达了他的对历史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历史中很多人不能超越他自己的一个历史情境,而且以他的那样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带领我们不断的返回个别人的经验和特殊的环境中去,带我们重新进入当时的历史空间,贴近历史河流中各种人物的命运,让我们跟他们互在其中,和他们进行一种深入的交流。

我还想起年鉴学派,他将短时段历史放到更大的尺度上去考虑,尤其是作为一个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对我来讲特别有触动的是夏老师这种忧患意识,还有写出了比如说宋代的那些人物悲剧性,尤其是那种士人阶层,当时的文人。不仅是宋代的那些文人,还有像岳飞这些有英雄气概的人,他试图扭转历史,但是最终被当时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的必然的趋向所吞没。

△贺仲明

我觉得这个作品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的交融,夏老师写这本书非常下功夫,考据考证非常多,体现了夏老师非常深厚的文史功底。散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不应该写成历史,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最认可的是《东京梦寻录》,我觉得它最充分体现了文学的独特性,最显著地体现出它跟历史著作的区别。文学更多关注的是人,历史关注的主要是规律、制度、器物等层面的东西。作品里面对人的关怀非常之深,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官员、老百姓,包括底层,他们在权力面前,个人生存的渺小和无奈,他有充分的感慨和揭示,并且有超越时代的思考,体现出他真正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个我觉得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本质。

另外,作品里面对人性的一个揭示,体现出一个文学作品的一个高度。我觉得对人性的揭示,特别对人物阴暗心理细致的书写。我最认可的是《东京梦寻录》里的王旦,把他复杂的心理世界,在那种权力的高压下,作为文人既想有自己独立性,又有很多的无奈和困窘,包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写得非常精彩,真正体现了文学性,就是对人性的一个揭示,一个描述。我们虽然读的是历史,但是里面读到人物,在真实世界有这个人,但是我们不学历史不知道这个人,但是读过以后对这个人有很深的感触,并且对宋代当时人生存的境遇都有很深的了解。

最后一点是这个作品的艺术性,文笔确实非常好,具有文学性。里面有一些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印象中有对雪夜景物的描写,包括对场景叙事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精彩,非常有文学的感染力。

△张学昕

文学和历史到底是什么关系,一个作家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怎么来处理,这是一个叙事学的问题。“宋史三部曲”应该是文学宋史,这本书确实好读,真的不舍得一口气读完的书,特别过瘾。里面有思辨性的东西,试图还原场景的东西,他有一些推想和猜想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文学的魅力我觉得在这里。他史料运用很充分,对历史的胆识,对历史的宽容度和辨识力,他一下子能找到历史间的缝隙。在文学和史学之间,在夏老师的文字里面有巨大的审美张力,它是一种建构,是形象的史学,包括其中的虚拟,还有对历史可能性做了一些细部修辞。细部修辞是文学的东西,史学是做不了的。所以夏老师是个诗人,也是个哲学家。

在介入内心的时候,夏老师按照他自己的审美性,他的辨识力,对历史批判,对历史人物有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在人性和历史的幽暗处发现生命的律动,找到了另一种保存记忆,反抗遗忘的方式。大写的历史是一直向上的,一直在前进,最多是波浪式一下。小写历史怎么写?哪个历史是真的?所谓道在日常,他抓住了日常,让情和理进行博弈,这个是三部曲表现出一种叙述上呈现出一种新的文体风格和面貌重要的元素,它主体介入。夏老师说官家是一个角度,然后是民生百姓。在整个过程中夏坚勇没有虚无历史,而且表现出轻松、宽容、调侃,而且是一种和历史平行的一个视角。帝王也是这样,我把你当一个普通人,一个平民来猜想,一个平民也有坚强的内心。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灵魂,让历史有温度,重新让你回味,让你感受一个人现实的处境和选择。

△何平

我主要讲三个字,第一是大家反复谈到的“史”,文学家在用史。我说夏坚勇是文学家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为自己故乡的人说得大一点也没事,都能理解。这里面一个文学家,或者是一个诗人,一个我们说的历史散文的这个作者如何去用史?我们看参考书目就知道了,除了涉及到很多的制度等等的时候会去用宋史,大多是一些文人笔记。所以说当我们在讲史实的时候,你用怎样的史最后才能得出怎样的实?你如果这样材料用得不对,你可能的识就不是那样的见识了。所以我们要看夏老师使用怎样的材料,这个是我特别关注的。夏老师使用“史”的时候特别开放,民间史料、文人笔记都纳入“史”的这样一个起点。第二,刚才范老师讲到夏老师说是一个不趴下的人,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一个人写这样的东西有没有骨气。这个骨气是没有任何的异议,有写作者的价值观和立场。同时夏老师还有趣,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有了这样的人再去看那些史的时候,人跟史去相遇,他才形成这样的观念、思想、立场,也就是史实。如果人跟史不是这样的,那肯定得不出来现在的见识。第三,我特别喜欢这一个动词,在《庆历四年秋》的题记里面说“由春而扯到秋”,我认为 “宋史三部曲”的结构就是“扯”。这个“扯”当然我们用高级的方法来讲,比如说闲笔这样的东西,既然夏老师自己说扯了,我也斗胆说,在艺术特色上面,就是他的“扯”就是坚持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历史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历史与我们现实之间的关系,正是在他的这样一种扯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

△张光芒

读了夏老师的“宋史三部曲”,延伸到他以前的创作,它不是历史文化散文,如何理解?我想到三个人,三句话。

第一,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如何理解它?为什么说一切历史是当代史?“宋史三部曲”是非常好的实践。历史学家是不会这样讲的,只有站在当代人的个体性的,人性的立场上,才这样说。就是说他在进入历史的时候,他首先是有当代立场、当代价值观,他始终在这儿,而且不时的直接宣布出来。这样他进入历史是从当代进入,从当代最基本的价值观进入,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进入。

第二,柯林伍德,他比克罗齐又更进一步,他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正好和“一切历史是当代史”构成了互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说法意味着我们进入历史、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看到历史背后的逻辑。夏坚勇在写“宋史三部曲”的时候,特别重视历史背后的逻辑。

第三个是想到黑格尔说的“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里不完全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夏坚勇的笔下,人性的欲望,男男女女权利,那种嫉妒,带有恶的,带有非理性的很多的东西,在历史的关键点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夏坚勇的历史重塑,他是解构了整个历史,我们要思考的是他是如何让史的资料活起来,史料不仅是史料,还有人。

△何同彬

我们为什么要写历史,历史热都热了很多年,很多人在写历史,除了历史学家、作家都在写历史。哪些人有权力写历史,并且把历史写好,这是我首先想到的。夏老师区别于其他历史书写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他在《湮没的辉煌》序言里所说的,贯穿了他几十年历史题材写作的核心,就是无论他写的题材离我们有多远,这个历史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他关照的是当下,而且这里面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这样的大背景当中形成的,包括文化的批判意识都是在那样一个代际建立起来的。所以夏老师的成长语境所成长建立的文化主体性和他的文学主体性是他可以把历史写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是关于历史的第一个问题。其次,宋史怎么书写?因为宋史热也是这几年特别热的,就是宋史热当中,在 “宋史三部曲”当中,他的书写方式在宋史热的阅读传播当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个的确是值得我们思索问题。另外这几年特别火的历史学的写作方式是微观史学,在微观史学形成特别潮流性的历史阅读接受的层面上,我们看“宋史三部曲”的写作尝试有什么意义?在这个层面上考量一下这部作品,这个系列作品也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个大问题是散文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写散文。散文是一种更具自由的表达,表达自由是两个层面。把“宋史三部曲”放到文化大散文和历史大散文当中考量,它里面有很多伪概念。我们如何来理解散文当中的文化和历史?我觉得夏老师的写作给我们在文体当中有很多启发性,包括他在里面运用了很多小说的笔法,小说的语言,包括戏剧。

最后一点,夏老师这一代人,在思想解放运动,70末、80初代际建构起价值观和文化自觉的人与年轻的散文家写历史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在年轻作家的文章中看不到大的和硬的东西。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问题,在年轻的代际里面,其实历史是缺席的,尤其宏观的大历史是缺席的,我们以后如何写历史,特别是大历史,这是夏老师这么多年散文的创作,包括5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对年轻人的启发。

△王彬彬

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成了一个消费的对象,写的人太多了。因为门槛很低,为什么呢?中国古代史料太丰富了,随便找几条就可以写出文章,严肃一点的不说,戏说的就更多了,大部分比较粗俗的,而且没有价值观念。

对我来说我之所以喜欢“宋史三部曲”,其实首先是它的语言非常好,以非常清晰、细腻、灵动的语言来解读史料,把一些很枯燥的史料活起来,非常富有人生情趣,非常富有历史气息,同时非常富有现实感,还有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叙述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让细节说话,这是一点。

第二,他就是以现代意识,以现代观念感受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最后评价历史。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始终是一种审视批判的眼光,在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其实对很多是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一种审视批判。

还有忠实于历史与想象历史这个关系处理特别好。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如何处理好想象与虚构的关系。我觉得他在这个点上你没有感觉在瞎说,没有感觉到这个不靠谱。但是没有很拘泥于史料,很拘泥于历史,这个处理特别好。

还有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种历史叙述,历史叙述本来就可以有多种方式,作为一个文学家,他以文学方式呈现出来的叙述与历史学家的学术专著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根本的差别就是纯粹的历史学家关注的是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而作为文学家,他叙述历史,他要关心因果关系背后的人性因素,历史中的人性在各种重大事件当中,除了揭示因果关系以外,还要揭示人性在其中的各种表现,这些方面是作为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也是夏坚勇老师作品的魅力所在。

作者答谢

△夏坚勇

谢谢大家!刚才老师们讲的内容我都深有感触。关于历史的虚构问题,我觉得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上面和下面力求真实,中间想象。上面写大的东西,大的历史事件、大的历史环境。小的东西是追求最细致的真实,比如宫廷宴会的礼仪,上菜怎么上、喝什么酒、大臣向皇帝敬酒怎么敬。剩下的中间部分半真半假,我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谢各位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奖杯。创作五十年,我有很多的感慨,夏坚勇这个名字对文学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这个具体人来说,文学就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文学让我这几十年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快乐。我经常说文学是一副维护尊严的铠甲,让我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以很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在写作的时候,有种一个人一支笔浩浩荡荡之感,是文学给了我自信和自尊。从这点出发,我身体还很好,将来要继续写下去。

夏坚勇创作历程简介

夏坚勇处女作《车辙——寄自农村的信》(小说),发表于1973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

《湮没的辉煌》,1993年10月,《雨花》杂志在“大散文”栏目下开始陆续刊发夏坚勇“天低吴楚”系列散文。1996年,东方出版中心将其结集出版,称之为“系列文化散文”,题名《湮没的辉煌》。1998年,该书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7月出版,先后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2014年1月yh533388银河出版社再版为《大运河传》。

《绍兴十二年》,首发于《钟山》2014 年第3 期,yh533388银河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单行本,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钟山》文学奖、yh533388银河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

《庆历四年秋》,首发于《钟山》2018年第3 期,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单行本。2019年4 月,该书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2019年12月,该书获首届东吴文学奖·散文奖;2023年12月,夏坚勇凭借该书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优秀作家奖”。

《东京梦寻录》,首发于《钟山》2021年第6期(原标题为《承天门之灾》),2023年4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2023年12月,该作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

最新出版作品

2023年4月,译林出版社集中出版“宋史三部曲”,含《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

夏坚勇,1950 年生,江苏海安人,现居江阴。1973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作品以中短篇小说和话剧 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转入文化散文创作,代表作有《湮没的辉煌》《大运河传》《唐朝的驿站》、“宋史三部曲”(《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其散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意识见长,是国内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

与会嘉宾合影

来源:钟山、江阴文艺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yh533388银河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yh533388银河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
2023
12月7日,由yh533388银河、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江苏第四届青年油画展”在省现代美术馆开幕。“江苏第四届青年油画展”展现了青年美术人才的蓬勃朝气与不负时代的卓越风采,青年油画家们将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奉献给伟大的人民。
Baidu
sogou